好的,我将严格按照您的要求,忠实地保留原文的准确格式,在每个段落后添加最长最详细的中文解释,包括所有涉及的公式、详细解释和举例说明,并为解释段落添加自增数字的连续编号。
Chapter2
极性共价键polar covalent bond由于电负性electronegativity差异而具有不对称的电子分布asymmetric electron distribution。
1. 极性共价键与电负性
这一段介绍了化学键的一个基本概念:极性共价键 。
核心概念 :当两个不同的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时,如果它们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,那么成键的电子对就不会在两个原子核之间被平等地共享。这种吸引电子的能力被称为电负性(electronegativity) 。
电子分布 :电负性较强的原子会把成键电子云更多地拉向自己,导致其一侧带有部分负电荷(用 δ − \delta- δ − 表示)。相应地,电负性较弱的原子一侧则带有部分正电荷(用 δ + \delta+ δ + 表示)。这种电子分布不均匀、不对称的状态,就形成了极性共价键 。
举例说明 :
在氯化氢分子(H C l HCl H Cl )中,氯(Cl)的电负性(约3.16)远大于氢(H)的电负性(约2.20)。因此,H-Cl键中的共享电子对会偏向氯原子。这使得氯原子带上部分负电荷(C l δ − Cl^{\delta-} C l δ − ),而氢原子带上部分正电荷(H δ + H^{\delta+} H δ + )。
相比之下,在氢气分子(H 2 H_2 H 2 )中,两个氢原子的电负性完全相同,电子对被平等共享,形成的是非极性共价键 。
2. 极性共价键的电子云图示
这张图片直观地展示了极性共价键中电子云的分布情况。
1 感应效应:
由于电负性差异引起的 σ \sigma σ 键中电子分布的位移。
偶极矩:μ ‾ = Q r ‾ \underline{\mu}=\mathrm{Q} \underline{r} μ = Q r
偶极矩:
μ ‾ = Q r ‾ \underline{\mu}=\mathrm{Q} \underline{r} μ = Q r
N a + C l − \mathrm{Na}^{+} \mathrm{Cl}^{-} Na + Cl −
9.0 D
C H 3 C l 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l} CH 3 Cl
1.87 D
H 2 O \mathrm{H}_{2} \mathrm{O} H 2 O
1.85 D
N H 3 \mathrm{NH}_{3} NH 3
1.47 D
C H 4 \mathrm{CH}_{4} CH 4
0
C O 2 \mathrm{CO}_{2} CO 2
0
键偶极
μ ‾ ≈ \underline{\mu} \approx μ ≈ 键偶极 的矢量和
μ ‾ = 0 抵消 \underline{\mathrm{\mu}}=0\text { 抵消 } μ = 0 抵消
3. 感应效应与偶极矩
这个部分详细阐述了由极性共价键产生的感应效应 以及衡量分子极性的物理量——偶极矩 。
感应效应 (Inductive Effect) :当分子中存在一个电负性强的原子(或基团)时,它会通过 σ \sigma σ 键(单键)吸引电子,使得与之相连的键产生极性。这种极化效应可以沿着分子链传递下去,但其影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。这是一种永久性的电子效应。例如,在氯乙烷(C H 3 C H 2 C l CH_3CH_2Cl C H 3 C H 2 Cl )中,氯原子吸引电子,使得C-Cl键极化,与氯相连的碳带上部分正电荷,这个碳又会微弱地吸引下一个碳的电子,以此类推。
偶极矩 (Dipole Moment) :偶极矩是用来定量描述分子极性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,它是一个矢量。
表格与图示分析 :
表格数据 :表格展示了不同分子的偶极矩大小。N a C l NaCl N a Cl 是离子化合物,电荷分离彻底,偶极矩最大(9.0 D 9.0 \text{ D} 9.0 D )。C H 3 C l CH_3Cl C H 3 Cl 、H 2 O H_2O H 2 O 、N H 3 NH_3 N H 3 都是极性分子,具有显著的偶极矩。
分子偶极矩的计算 :一个多原子分子的总偶极矩是其内所有键偶极 (bond dipole) 的矢量和 。键偶极就是单个极性共价键的偶极矩。
C H 4 CH_4 C H 4 和 C O 2 CO_2 C O 2 的偶极矩为零 :
二氧化碳 (C O 2 CO_2 C O 2 ) :分子是直线型结构(O=C=O)。每个C=O键都是极性键,键偶极从碳指向氧。但由于两个键偶极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(相差180°),它们的矢量和相互抵消,所以整个分子的偶极矩为零。
甲烷 (C H 4 CH_4 C H 4 ) :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。C-H键的极性很弱,但即使存在微弱的键偶极,由于高度对称的结构,四个键偶极的矢量和也恰好为零。
H 2 O H_2O H 2 O 的偶极矩 :水分子是V型(角型)结构。两个O-H键的键偶极从H指向O,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约104.5°的夹角。由于不是直线型,这两个键偶极的矢量和不为零,其合矢量方向沿着角平分线指向氧原子,因此水是强极性分子。
原子上的形式电荷FC是一种电子记账方法。化学反应涉及键合的变化,有一个计算电子的约定有助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。我们的计数约定包括形式电荷和箭头表示法(本章后面讨论)。
4. 形式电荷的概念
这一段引入了**形式电荷(Formal Charge, FC)**的概念。
定义 :形式电荷是一种人为设定 的、用于电子记账的工具。它假设在一个分子或离子中,所有成键电子都在成键的原子之间被平均分配 ,然后将每个原子在这种分配下所带的电子数与它作为自由中性原子 时应有的价电子数进行比较,得出的差值就是该原子的形式电荷。
目的和意义 :
结构判断 :帮助我们评估和选择一个分子最可能、最稳定的路易斯结构(Lewis Structure)。通常,形式电荷总和最小、且负的形式电荷分布在电负性最强的原子上的结构更为稳定。
反应预测 :形式电荷可以揭示分子中潜在的反应活性位点。带正形式电荷的原子通常是亲电中心(缺电子),而带负形式电荷的原子通常是亲核中心(富电子)。
重要提醒 :形式电荷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,它不代表原子上真实的电荷分布 。真实的电荷分布由电负性等因素决定,更为复杂,通常用部分电荷(δ + \delta+ δ + 或 δ − \delta- δ − )来表示。
Formal charge = (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in the free atom ) − (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in the bound atom ) = (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in the free atom ) − 1 2 ( No. of shared electrons ) − ( No. of nonbonding (lone pair) electrons ) \begin{aligned} \text { Formal charge } & =\binom{\text {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}}{\text { in the free atom }}-\binom{\text {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}}{\text { in the bound atom }} \\ & =\binom{\text {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}}{\text { in the free atom }}-\frac{1}{2}\binom{\text { No. of shared }}{\text { electrons }}-\left(\begin{array}{l}\text { No. of nonbonding } \\ \text { (lone pair) electrons }\end{array}\right)\end{aligned} Formal charge = ( in the free atom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) − ( in the bound atom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) = ( in the free atom No. of valence electrons ) − 2 1 ( electrons No. of shared ) − ( No. of nonbonding (lone pair) electrons )
形式电荷 = ( 自由原子中的 价电子数 ) − ( 成键原子中的 价电子数 ) = ( 自由原子中的 价电子数 ) − 1 2 ( 共享 电子数 ) − ( 非键合(孤对) 电子数 ) N 5 − 1 2 ( 6 ) − 2 = 0 H 1 − 1 2 ( 2 ) − 0 = 0 \begin{aligned}
\text { 形式电荷 } &=\binom{\text { 自由原子中的 }}{\text { 价电子数 }}-\binom{\text { 成键原子中的 }}{\text { 价电子数 }} \\
& =\binom{\text { 自由原子中的 }}{\text { 价电子数 }}-\frac{1}{2}\binom{\text { 共享}}{\text { 电子数}}-\binom{\text { 非键合(孤对)}}{\text { 电子数 }} \\
& \mathbf{N} \quad 5-\frac{1}{2}(6)-2=0 \\
& \text{ H} \quad 1-\frac{1}{2}(2)-0=0
\end{aligned}
形式电荷 = ( 价电子数 自由原子中的 ) − ( 价电子数 成键原子中的 ) = ( 价电子数 自由原子中的 ) − 2 1 ( 电子数 共享 ) − ( 电子数 非键合(孤对) ) N 5 − 2 1 ( 6 ) − 2 = 0 H 1 − 2 1 ( 2 ) − 0 = 0
形式电荷 = 自由原子中的价电子数 − 成键原子中的价电子数
= 自由原子中的价电子数 − ½ (共享电子数)− 非键合(孤对)电子数
5. 形式电荷的计算公式
此部分给出了计算形式电荷的具体公式,并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了初步演示。
涉及的公式 :
形式电荷 (FC) = ( 自由原子的价电子数 ) − ( 非键合电子数 ) − 1 2 ( 成键电子数 ) \text{形式电荷 (FC)} = (\text{自由原子的价电子数}) - (\text{非键合电子数}) - \frac{1}{2}(\text{成键电子数})
形式电荷 (FC) = ( 自由原子的价电子数 ) − ( 非键合电子数 ) − 2 1 ( 成键电子数 )
或者可以写成:
FC = V − N − B 2 \text{FC} = V - N - \frac{B}{2}
FC = V − N − 2 B
公式解释 :
V V V (Valence electrons) :指一个孤立的、中性原子在其最外层电子层所拥有的电子数。这可以通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数来确定(例如,碳在第IVA族,有4个价电子;氮在第VA族,有5个价电子;氧在第VIA族,有6个价电子)。
N N N (Nonbonding electrons) :指在分子中,该原子所拥有的、未参与成键的价电子数,即孤对电子 (lone pair electrons) 的总数。一个孤对电子包含2个电子。
B B B (Bonding electrons) :指该原子参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总数。每形成一个共价键(单键、双键或三键中的一根),该原子贡献一个电子,共享一对电子,所以一个单键涉及2个成键电子,一个双键涉及4个,一个三键涉及6个。公式中的 1 2 × B \frac{1}{2} \times B 2 1 × B 表示将共享的成键电子平均分给两个成键原子。
公式的另一种理解 :
形式电荷 (FC) = ( 自由原子的价电子数 ) − ( 原子在分子中的“所有”电子数 ) \text{形式电荷 (FC)} = (\text{自由原子的价电子数}) - (\text{原子在分子中的“所有”电子数})
形式电荷 (FC) = ( 自由原子的价电子数 ) − ( 原子在分子中的 “ 所有 ” 电子数 )
这里,一个原子在分子中的“所有”电子数 = 它所有的孤对电子 + 它参与的每个共价键中的1个电子。所以这个公式也可以写成:
FC = ( 价电子数 ) − ( 孤对电子数 ) − ( 成键数 ) \text{FC} = (\text{价电子数}) - (\text{孤对电子数}) - (\text{成键数})
FC = ( 价电子数 ) − ( 孤对电子数 ) − ( 成键数 )
○1
N ¨ H 3 \ddot{\mathrm{N}} \mathrm{H}_3 N ¨ H 3
N 有 5 个价电子 valence electrons
H 有 1 个价电子 valence electron
N H 3 \mathrm{NH}_3 NH 3 的形式电荷 Formal charges:
N 5 − 1 2 ( 6 ) − 2 = 0 H 1 − 1 2 ( 2 ) − 0 = 0 \begin{array}{ll}\text { N } & 5-\frac{1}{2}(6)-2=0 \\\text { H } & 1-\frac{1}{2}(2)-0=0\end{array} N H 5 − 2 1 ( 6 ) − 2 = 0 1 − 2 1 ( 2 ) − 0 = 0
6. 形式电荷计算实例:氨(NH₃)
这里通过氨分子(N H 3 NH_3 N H 3 )的具体例子,演示了形式电荷的计算过程。
○2
分子电荷 = 0
C ( C H 3 ) 4 − 1 2 ( 8 ) − 0 = 0 O 6 − 1 2 ( 6 ) − 2 = + 1 C : 4 − 1 2 ( 6 ) − 2 = − 1 \begin{array}{cl}\mathrm{C}\left(\mathrm{CH}_3\right) & 4-\frac{1}{2}(8)-0=0 \\ \mathrm{O} & 6-\frac{1}{2}(6)-2=+1 \\ \mathrm{C}: & 4-\frac{1}{2}(6)-2=-1\end{array} C ( CH 3 ) O C : 4 − 2 1 ( 8 ) − 0 = 0 6 − 2 1 ( 6 ) − 2 = + 1 4 − 2 1 ( 6 ) − 2 = − 1
如何绘制:
7. 形式电荷计算实例:一个含C和O的分子
这个例子展示了一个更复杂分子中各个原子形式电荷的计算。根据图示和计算,该分子是 (CH₃)₂C=C=O (二甲基乙烯酮) 的一个共振结构:(CH₃)₂C⁻-C≡O⁺ 。
○3
硝基甲烷
分子电荷 = 0
N 5 − 1 2 ( 8 ) − 0 = + 1 O 1 6 − 1 2 ( 4 ) − 4 = 0 O 2 6 − 1 2 ( 2 ) − 6 = − 1 \begin{array}{ll}\mathbf{N} & 5-\frac{1}{2}(8)-0=+1 \\ \mathbf{O}_1 & 6-\frac{1}{2}(4)-4=0 \\ \mathbf{O}_2 & 6-\frac{1}{2}(2)-6=-1\end{array} N O 1 O 2 5 − 2 1 ( 8 ) − 0 = + 1 6 − 2 1 ( 4 ) − 4 = 0 6 − 2 1 ( 2 ) − 6 = − 1
如何绘制:
8. 形式电荷计算实例:硝基甲烷(CH₃NO₂)
这个例子计算了硝基甲烷分子中,硝基(-NO₂)部分各个原子的形式电荷。
3 共振 Resonance
=不对称结构的等权重共振杂化体 equally weighted resonance hybrid
带有路易斯孤对的线键结构足以描述局域键合,但对于像硝基甲烷这种具有离域π键的分子则不行。上面不对称的电荷分布是不正确的,因为硝基甲烷已知是对称的,具有相等的 N-O 键长。为了使用线键结构和孤对正确描述硝基甲烷的波函数,我们需要这两个不对称结构的等权重共振杂化体:
符号 " ⟷ \longleftrightarrow ⟷ " 表示共振,而非平衡。
硝基甲烷的波函数是:Ψ nitromethane = 1 2 ( Φ 1 + Φ 2 ) \Psi_{\text {nitromethane }}=\frac{1}{\sqrt{2}}\left(\Phi_{1}+\Phi_{2}\right) Ψ nitromethane = 2 1 ( Φ 1 + Φ 2 ) 。共振结构 Φ 1 \Phi_{1} Φ 1 和 Φ 2 \Phi_{2} Φ 2 并非独立的分子。它们是同一分子的不同键合描述,共振理论给出了该分子中的电子分布。在共振杂化体 Ψ nitromethane \Psi_{\text {nitromethane }} Ψ nitromethane 中,O 原子平等地共享负电荷,N-O 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,N-O 键长相同。这赋予了分子正确的对称性。
因为共振结构指的是单一分子,所以所有共振结构的核位置nuclear positions必须相同。
9. 共振理论
这一部分解释了共振 (Resonance) 理论,这是描述某些分子电子结构的重要概念,特别是当单一的路易斯结构无法准确描述分子性质时。
共振的起因 :对于某些分子或离子,我们可以画出多个符合价键规则的路易斯结构,这些结构仅在电子(特别是 π \pi π 电子和孤对电子)的排布上有所不同,而原子核的位置保持不变。例如,上一节中的硝基甲烷,我们可以画出双键在第一个氧上,也可以画出双键在第二个氧上,这两种结构都是“合法”的路易斯结构。
共振结构与共振杂化体 :
这些可以相互转换的单个路易斯结构被称为共振结构 (Resonance Structures) 或共振贡献结构 。它们是假想的 ,并非真实存在的、可以相互转变的分子。它们之间用双向箭头 ⟷ \longleftrightarrow ⟷ 连接。
分子的真实结构 被认为是所有这些共振结构的杂化体 (Resonance Hybrid) 。共振杂化体是这些虚构结构的加权平均,其能量低于任何一个单独的共振结构,因此更加稳定。这种因共振而导致的额外稳定性被称为共振能 (Resonance Energy) 。
硝基甲烷的例子 :
实验事实表明,硝基甲烷中两个N-O键的键长是完全相等 的,其键长介于典型的N-O单键和N=O双键之间。这与任何一个单独的路易斯结构(一个单键,一个双键)所预示的不对称性相矛盾。
共振理论通过将硝基甲烷描述为两个等价的共振结构(如图所示)的杂化体来解决这个问题。在共振杂化体中,N-O键的键级是1.5,负电荷(形式电荷为-1)被离域 (delocalized) ,平均分布在两个氧原子上,每个氧原子带-1/2的电荷。这完美地解释了其对称的分子结构。
量子力学描述 :
共振的核心规则 :在画共振结构时,只能移动电子(π \pi π 电子或孤对电子),不能移动原子核 。所有共振结构的原子骨架必须完全相同。
4 共轭 Conjugation
共轭是指具有相邻碳原子上平行 p 轨道的离域 π \pi π 体系。下面显示了一个共轭三原子 π \pi π 体系(烯丙基)。X、Y、Z 原子是 s p 2 \mathrm{sp}^{2} sp 2 杂化的。
∗ * ∗
+cation 阳离子
● radical 自由基
-anion 阴离子
Allyl group ( C 3 H 5 ) : X , Y , Z = C \text { Allyl group }\left(\mathrm{C}_3 \mathrm{H}_5\right): \mathrm{X}, \mathrm{Y}, \mathrm{Z}=\mathrm{C} Allyl group ( C 3 H 5 ) : X , Y , Z = C
烯丙基(C 3 H 5 \mathrm{C}_3 \mathrm{H}_5 C 3 H 5 ):X、Y、Z 为碳原子(C)
阳离子 Cation
自由基 Radical
阴离子Anion(有两种写法)(2 ways to write it)
10. 共轭体系与烯丙基实例
这一节介绍了共轭 (Conjugation) 的概念,它是共振理论发生的结构基础。
5 使用弯箭头生成共振结构
使用弯箭头生成共振结构
移动电子对,而非原子
从具有最强给电子能力的位点开始画箭头
○1
在带有负电荷的原子上的孤对
○2
在中性原子上的孤对
○3
在 π \pi π 键上
在 C H 3 N O 2 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O}_{2} CH 3 NO 2 和烯丙基中,共振结构在共振杂化体中具有相同的权重。在一般情况下,共振结构具有不等的权重 。
11. 弯箭头方法绘制共振结构
这一部分介绍了绘制共振结构的标准化工具——弯箭头 (Curved Arrow) ,并给出了使用规则。
弯箭头的含义 :
在化学中,一个完整的弯箭头代表一对电子 (an electron pair) 的移动。
箭头的尾部 指向电子的来源 (即电子从哪里来)。
箭头的头部 指向电子的去向 (即电子到哪里去,形成新的键或孤对)。
核心规则 :
只移动电子,不移动原子 :这是共振理论最基本的规则。
遵循价键规则 :移动电子后得到的新结构必须是合法的路易斯结构,特别是第二周期元素(如C, N, O)的价电子总数不能超过8个(八隅体规则 )。
电子来源的优先顺序 :绘制箭头时,通常从电子最丰富、最不稳定的地方开始,即给电子能力最强的地方。其优先顺序如下:
带负电荷原子的孤对电子 :这是最强的电子给体。例如,烯丙基阴离子中的负电荷碳上的孤对电子。
中性原子的孤对电子 :例如,醇或醚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。
π \pi π 键中的电子 :π \pi π 电子比 σ \sigma σ 电子更活泼,更容易移动。
图示分析 :
示例1 (烯丙基阴离子) :箭头从带负电荷的碳上的孤对电子开始,指向相邻的C-C单键,表示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C=C双键。为了不让中间的碳超过八隅体,原来的C=C双键中的π \pi π 电子必须移动,因此第二个箭头从C=C双键指向末端的碳原子,表示这对π \pi π 电子变成该碳原子上的孤对电子。
示例2 (苯酚) :箭头从苯环外的中性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开始,移动到C-O键之间形成C=O双键。为保持环上碳的八隅体,相邻的C=C双键π \pi π 电子移动到下一个碳原子上,形成一对孤对电子和负电荷。
示例3 (烯丙基阳离子) :这里没有富余的孤对电子,唯一的电子来源是π \pi π 键。箭头从C=C双键开始,移动到C-C单键上,形成一个新的C=C双键。这导致原来的双键末端碳原子失去电子,带上正电荷。
共振结构的权重 :
最后一段指出,像硝基甲烷和烯丙基体系中的共振结构,因为它们在能量上是等价的,所以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权重相等 。
然而,在许多其他情况下(如上面的苯酚例子),不同的共振结构能量不同,因此它们对杂化体的贡献权重不相等 。能量越低的(即越稳定的)共振结构,贡献越大,被称为主要共振结构 (Major Resonance Contributor) 。
6 识别主要共振结构
如何识别主要共振结构,按重要性排序:
○1
八隅体规则
○2
最小电荷分离
○3
负电荷应位于电负性更大的原子上
12. 判断主要共振结构的规则
这一部分给出了判断不同共振结构相对稳定性的三条主要规则,并按重要性进行了排序。一个共振结构越稳定,它对最终的共振杂化体的贡献就越大。
规则一:八隅体规则 (Octet Rule)
内容 :具有更多原子(特别是第二周期元素C, N, O, F)满足8个价电子(即八隅体)的共振结构更稳定。这是最重要的规则。
图示分析 :以甲醛为例,画出了两个共振结构。
左侧结构 :碳和氧都形成了双键,碳周围有8个电子,氧周围也有8个电子(4个成键电子+4个孤对电子)。所有原子都满足八隅体规则。
右侧结构 :氧带负电,碳带正电。此时,氧仍然满足八隅体(2个成键电子+6个孤对电子),但碳原子周围只有6个价电子,不满足八隅体规则。
结论 :左侧的结构是主要共振结构 ,因为它让所有原子都满足了八隅体。
规则二:最小电荷分离 (Minimum Charge Separation)
内容 :在满足八隅体规则的前提下,形式电荷更少、电荷分离更小的结构更稳定。中性结构通常比带电荷分离的结构稳定。
图示分析 :以乙烯酮(C H 2 = C = O CH_2=C=O C H 2 = C = O )为例。
左侧结构 :所有原子的形式电荷均为0,是电中性结构。
中间和右侧结构 :都存在正负电荷分离(C + / O − C^+/O^- C + / O − 或 C − / O + C^-/O^+ C − / O + )。
结论 :左侧的电中性结构是主要共振结构 。
规则三:负电荷在电负性更强的原子上
内容 :当多个共振结构都存在形式电荷时,将负电荷置于电负性最强的原子上、将正电荷置于电负性最弱的(或电正性的)原子上的结构更稳定。
图示分析 :以烯醇负离子为例。
左侧结构 :负电荷位于碳原子上。
右侧结构 :通过共振,负电荷转移到了氧原子上。
电负性比较 :氧的电负性(约3.44)远大于碳(约2.55)。
结论 :将负电荷放在电负性更强的氧原子上的右侧结构,比放在碳原子上的左侧结构更稳定 ,是主要共振结构 。
7 布朗斯特酸碱平衡
H 2 O base + H C l acid ⇌ C l − base + H 3 O + acid \underset{\text { base }}{\mathrm{H}_2 \mathrm{O}}+\underset{\text { acid }}{\mathrm{HCl}} \rightleftharpoons \underset{\text{base}}{\mathrm{Cl}^{-} }+ \underset{\text { acid }}{\mathrm{H}_3 \mathrm{O}^{+}} base H 2 O + acid HCl ⇌ base Cl − + acid H 3 O +
H 2 O 碱 + H C l 酸 ⇌ C l − 碱 + H 3 O + 酸 \underset{\text{碱}}{\mathrm{H}_2 \mathrm{O}} + \underset{\text{酸}}{\mathrm{HCl}} \rightleftharpoons \underset{\text{碱}}{\mathrm{Cl}^{-}} + \underset{\text{酸}}{\mathrm{H}_3 \mathrm{O}^{+}} 碱 H 2 O + 酸 HCl ⇌ 碱 Cl − + 酸 H 3 O +
C H 3 N H 3 + acid + C H 3 C O 2 − base ⇌ C H 3 N H 2 base + C H 3 C O 2 H acid \underset{\text { acid }}{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3^{+}}+\underset{\text { base }}{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} \rightleftharpoons \underset{\text { base }}{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2}+\underset{\text { acid }}{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} acid CH 3 NH 3 + + base CH 3 CO 2 − ⇌ base CH 3 NH 2 + acid CH 3 CO 2 H
C H 3 N H 3 + 酸 + C H 3 C O 2 − 碱 ⇌ C H 3 N H 2 碱 + C H 3 C O 2 H 酸 \underset{\text{酸}}{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3^{+}} + \underset{\text{碱}}{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} \rightleftharpoons \underset{\text{碱}}{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2} + \underset{\text{酸}}{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} 酸 CH 3 NH 3 + + 碱 CH 3 CO 2 − ⇌ 碱 CH 3 NH 2 + 酸 CH 3 CO 2 H
13. 布朗斯特-劳里酸碱理论
这一节引入了布朗斯特-劳里 (Brønsted-Lowry) 酸碱理论 ,这是有机化学中最常用的酸碱理论。
8 酸强度通过 p K a \mathrm{pK}_{\mathrm{a}} pK a 衡量
C H 3 C O 2 H + H 2 O ⇌ C H 3 C O 2 − + H 3 O + 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+\mathrm{H}_2 \mathrm{O} \rightleftharpoons 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+\mathrm{H}_3 \mathrm{O}^{+} CH 3 CO 2 H + H 2 O ⇌ CH 3 CO 2 − + H 3 O +
K e q = [ C H 3 C O 2 − ] [ H 3 O + ] [ C H 3 C O 2 H ] [ H 2 O ] \mathrm{K}_{\mathrm{eq}}=\frac{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\right]\left[\mathrm{H}_3 \mathrm{O}^{+}\right]}{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\right]\left[\mathrm{H}_2 \mathrm{O}\right]} K eq = [ CH 3 CO 2 H ] [ H 2 O ] [ CH 3 CO 2 − ] [ H 3 O + ]
[ H 2 O ] K e q = [ C H 3 C O 2 − ] [ H 3 O + ] [ C H 3 C O 2 H ] = K a ( C H 3 C O 2 H ) = 0.000025 p K a ( C H 3 C O 2 H ) = − log K a ( C H 3 C O 2 H ) = 4.6 \begin{aligned} {\left[\mathrm{H}_2 \mathrm{O}\right] \mathrm{K}_{\mathrm{eq}}=\frac{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\right]\left[\mathrm{H}_3 \mathrm{O}^{+}\right]}{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\right]} } & =\mathrm{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\right) \\ & =0.000025 \\ \mathrm{p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\right) & =-\log \mathrm{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\right) \\ & =4.6\end{aligned} [ H 2 O ] K eq = [ CH 3 CO 2 H ] [ CH 3 CO 2 − ] [ H 3 O + ] pK a ( CH 3 CO 2 H ) = K a ( CH 3 CO 2 H ) = 0.000025 = − log K a ( CH 3 CO 2 H ) = 4.6
在任意溶剂中,K a ( C H 3 C O 2 H ) \mathrm{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 \mathrm{H}\right) K a ( CH 3 CO 2 H ) 是以下反应的有效平衡常数effective equilibrium constant:
C H 3 C O 2 H ⇌ C H 3 C O 2 − + H + 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 \rightleftharpoons 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+\mathrm{H}^{+} CH 3 CO 2 H ⇌ CH 3 CO 2 − + H +
K a ( C H 3 C O 2 H ) = [ C H 3 C O 2 − ] [ H + ] [ C H 3 C O 2 H ] \mathrm{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\right)=\frac{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{ }^{-}\right]\left[\mathrm{H}^{+}\right]}{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\right]} K a ( CH 3 CO 2 H ) = [ CH 3 CO 2 H ] [ CH 3 CO 2 − ] [ H + ]
H + \mathrm{H}^{+} H + 表示质子化溶剂(在水中为 H 3 O + \mathrm{H}_{3} \mathrm{O}^{+} H 3 O + )。
Conjugate Acid
pKa
Conjugate Base
Weakest Acid →
NH₃
35
NH₂⁻
←Strongest Base
H₂O
16
OH⁻
CH₃CH₂OH
16
CH₃CH₂O⁻
NH₄⁺
10
NH₃
HCN
9
CN⁻
CH₃CO₂H
5
CH₃CO₂⁻
HF
3
F⁻
H₃O⁺
-1
H₂O
Strongest Acid
HCl
-7
Cl⁻
←Weakest Base
共轭酸
pKa
共轭碱
最弱酸 →
NH₃(氨)
35
NH₂⁻(氨负离子)
← 最强碱
H₂O(水)
16
OH⁻(氢氧根)
CH₃CH₂OH(乙醇)
16
CH₃CH₂O⁻(乙醇负离子)
NH₄⁺(铵离子)
10
NH₃(氨)
HCN(氢氰酸)
9
CN⁻(氰离子)
CH₃CO₂H(乙酸)
5
CH₃CO₂⁻(乙酸根)
HF(氢氟酸)
3
F⁻(氟离子)
H₃O⁺(水合氢离子)
-1
H₂O(水)
最强酸
HCl(盐酸)
-7
Cl⁻(氯离子)
← 最弱碱
14. 酸强度的量度:Ka 和 pKa
这一节介绍了如何定量地衡量酸的强度,即使用酸度系数 K a K_a K a 和 p K a pK_a p K a 。
酸度系数 (K a K_a K a ) :
对于一个酸(HA)在水中的电离平衡反应:H A + H 2 O ⇌ A − + H 3 O + HA + H_2O \rightleftharpoons A^- + H_3O^+ H A + H 2 O ⇌ A − + H 3 O + 。
其平衡常数 K e q = [ A − ] [ H 3 O + ] [ H A ] [ H 2 O ] K_{eq} = \frac{[A^-][H_3O^+]}{[HA][H_2O]} K e q = [ H A ] [ H 2 O ] [ A − ] [ H 3 O + ] 。
由于在稀溶液中,水的浓度 [ H 2 O ] [H_2O] [ H 2 O ] 几乎是一个常数(约55.5 M),我们可以将其并入平衡常数,得到一个新的常数,即酸度系数 K a K_a K a 。
涉及的公式 :
K a = K e q [ H 2 O ] = [ A − ] [ H 3 O + ] [ H A ] K_a = K_{eq}[H_2O] = \frac{[A^-][H_3O^+]}{[HA]}
K a = K e q [ H 2 O ] = [ H A ] [ A − ] [ H 3 O + ]
或简化为:
K a = [ A − ] [ H + ] [ H A ] K_a = \frac{[A^-][H^+]}{[HA]}
K a = [ H A ] [ A − ] [ H + ]
K a K_a K a 的物理意义 :K a K_a K a 值越大 ,表示在平衡时,酸电离产生的 H + H^+ H + 和 A − A^- A − 浓度越高,酸的强度越强 。
p K a pK_a p K a :
表格分析 :
表格列出了一系列共轭酸碱对的 p K a pK_a p K a 值。
酸强度趋势 :从上到下,p K a pK_a p K a 值逐渐减小,意味着酸性逐渐增强 。氨(N H 3 NH_3 N H 3 )作为酸时非常弱(p K a = 35 pK_a=35 p K a = 35 ),而盐酸(H C l HCl H Cl )是非常强的酸(p K a = − 7 pK_a=-7 p K a = − 7 )。
碱强度趋势 :酸越强,其共轭碱就越弱;反之,酸越弱,其共轭碱就越强。因此,表格中共轭碱的强度 是从下到上逐渐增强 的。C l − Cl^- C l − 是非常弱的碱,而 N H 2 − NH_2^- N H 2 − 是非常强的碱。
这个表格是进行酸碱反应方向判断的重要工具。
9 酸碱平衡的哪一侧浓度更高?=哪一侧的自由能更低?
步骤:比较共轭酸的 p K a \mathrm{pK}_{\mathrm{a}} pK a 值。
浓度更高=自由能更低
浓度最高的分子
=最弱的酸+最弱的碱
=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物种
C H 3 N H 3 + p K a = 11 + C H 3 C O 2 − ⇌ K e q C H 3 N H 2 + C H 3 C O 2 H p K a = 5 \begin{aligned} & \underset{\mathrm{pK}_{\mathrm{a}}=11}{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3^{+}}+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 \stackrel{\mathrm{K}_{\mathrm{eq}}}{\rightleftharpoons} 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2+\underset{\mathrm{pK}_{\mathrm{a}}=5}{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} \end{aligned} pK a = 11 CH 3 NH 3 + + CH 3 CO 2 − ⇌ K eq CH 3 NH 2 + pK a = 5 CH 3 CO 2 H
C H 3 N H 3 + + C H 3 C O 2 − 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3^{+}+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 CH 3 NH 3 + + CH 3 CO 2 −
=p K a = 11 \mathrm{pK}_{\mathrm{a}}=11 pK a = 11
= 较弱的酸 和 较弱的碱 weaker acid & weaker base
= 热力学上更稳定的酸和碱 weaker acid & weaker base
= 较高浓度 Higher concentration
K e q = [ C H 3 N H 2 ] [ C H 3 C O 2 H ] [ C H 3 N H 3 + ] [ C H 3 C O 2 − ] = 1 0 Δ p K a \mathrm{K}_{\mathrm{eq}}=\frac{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2\right]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 \mathrm{H}\right]}{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NH}_3^{+}\right]\left[\mathrm{CH}_3 \mathrm{CO}_2^{-}\right]}=10^{\Delta \mathrm{pKa}} K eq = [ CH 3 NH 3 + ] [ CH 3 CO 2 − ] [ CH 3 NH 2 ] [ CH 3 CO 2 H ] = 1 0 Δ pKa =不考
15. 判断酸碱平衡的方向
这一部分阐述了如何利用 p K a pK_a p K a 值来预测酸碱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,即判断反应物和产物哪一方的浓度在平衡时更高。
○ K eq = 1 0 Δ p K a \mathrm{K}_{\text {eq }}=10^{\Delta \mathrm{pKa}} K eq = 1 0 Δ pKa 的推导
考虑两个酸的 K a \mathrm{K}_{\mathrm{a}} K a :
C H 3 N H 3 + ⇌ C H 3 N H 2 + H + K a ( C H 3 N H 3 + ) = [ C H 3 N H 2 ] [ H + ] [ C H 3 N H 3 + ] C H 3 C O 2 H ⇌ C H 3 C O 2 − + H + K a ( C H 3 C O 2 H ) = [ C H 3 C O 2 − ] [ H + ] [ C H 3 C O 2 H ] \begin{array}{ll}
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3}^{+} \rightleftharpoons 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2}+\mathrm{H}^{+} & \mathrm{Ka}\left(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3}^{+}\right)=\frac{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2}\right]\left[\mathrm{H}^{+}\right]}{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3}^{+}\right]} \\
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 \mathrm{H} \rightleftharpoons 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^{-}+\mathrm{H}^{+} & \mathrm{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 \mathrm{H}\right)=\frac{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^{-}\right]\left[\mathrm{H}^{+}\right]}{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 \mathrm{H}\right]}
\end{array}
CH 3 NH 3 + ⇌ CH 3 NH 2 + H + CH 3 CO 2 H ⇌ CH 3 CO 2 − + H + Ka ( CH 3 NH 3 + ) = [ CH 3 NH 3 + ] [ CH 3 NH 2 ] [ H + ] K a ( CH 3 CO 2 H ) = [ CH 3 CO 2 H ] [ CH 3 CO 2 − ] [ H + ]
K e q = [ C H 3 N H 2 ] [ C H 3 C O 2 H ] [ C H 3 N H 3 + ] [ C H 3 C O 2 − ] (根据定义) = [ C H 3 N H 2 ] [ H + ] [ C H 3 C O 2 H ] [ C H 3 N H 3 + ] [ C H 3 C O 2 − ] [ H + ] = K a ( C H 3 N H 3 + ) K a ( C H 3 C O 2 H ) = 1 0 − p K a ( C H 3 N H 3 + ) 1 0 − p K a ( C H 3 C O 2 H ) = 1 0 − ( 11 − 5 ) = 1 0 − 6 \begin{aligned}
\mathrm{K}_{\mathrm{eq}}= & \frac{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2}\right]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 \mathrm{H}\right]}{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3}^{+}\right]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^{-}\right]} \text{(根据定义) } \\
= & \frac{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2}\right]\left[\mathrm{H}^{+}\right]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 \mathrm{H}\right]}{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3}^{+}\right]\left[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^{-}\right]\left[\mathrm{H}^{+}\right]}\\
=&\frac{\mathrm{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3}^{+}\right)}{\mathrm{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 \mathrm{H}\right)}\\
=&\frac{10^{-\mathrm{p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{3} \mathrm{NH}_{3}^{+}\right)}}{10^{-\mathrm{pK}_{\mathrm{a}}\left(\mathrm{CH}_{3} \mathrm{CO}_{2} \mathrm{H}\right)}}\\
=&10^{-(11-5)}\\
=&10^{-6} \\
\end{aligned}
K eq = = = = = = [ CH 3 NH 3 + ] [ CH 3 CO 2 − ] [ CH 3 NH 2 ] [ CH 3 CO 2 H ] (根据定义) [ CH 3 NH 3 + ] [ CH 3 CO 2 − ] [ H + ] [ CH 3 NH 2 ] [ H + ] [ CH 3 CO 2 H ] K a ( CH 3 CO 2 H ) K a ( CH 3 NH 3 + ) 1 0 − pK a ( CH 3 CO 2 H ) 1 0 − pK a ( CH 3 NH 3 + ) 1 0 − ( 11 − 5 ) 1 0 − 6
● p K a = − log K a ●\mathrm{pK}_{\mathrm{a}}=-\log \mathrm{K}_{\mathrm{a}} ● pK a = − log K a
16. 平衡常数公式的推导
这个部分详细地推导了上一节中提到的用于估算酸碱反应平衡常数 K e q K_{eq} K e q 的公式。
10 使用弯箭头来描绘反应中键合的变化并跟踪电子对
H 2 O + H C l ⇌ H 3 O + + C l − \mathrm{H}_{2} \mathrm{O}+\mathrm{HCl} \rightleftharpoons \mathrm{H}_{3} \mathrm{O}^{+}+\mathrm{Cl}^{-}
H 2 O + HCl ⇌ H 3 O + + Cl −
使用弯箭头来描绘反应中键合bonding的变化并跟踪电子对electron pairs
●移动电子对,而非原子
从具有最强给电子能力的位点开始画箭头:
○1
在带有负电荷的原子上的孤对
○2
在中性原子上的孤对
○3
在 π \pi π 键上
正向反应 Forward reaction
逆向反应 Backward reaction
错误示例1:
应该移动电子对,而非原子
错误示例2:
17. 使用弯箭头描述反应机理
这一节将之前用于绘制共振结构的弯箭头 方法,应用到描述**化学反应过程(反应机理)**中。
11 绘制弯箭头以显示该反应中的键合变化bonding changes
步骤:
○1
在产物product中找到反应物原子reactant atoms
○2
确定反应过程中形成和断裂的键
○3
绘制弯箭头以显示电子对的移动。
○4
补上孤对电子,可能还有 C − H \mathrm{C}-\mathrm{H} C − H 键。Put in lone pairs and maybe C − H \mathrm{C}-\mathrm{H} C − H bonds
○5
编号通常有帮助
形成的键
H O − C 3 σ C 1 − C 2 π \begin{gathered}\\ \mathrm{HO}-\mathrm{C} 3 \sigma \\ \mathrm{C} 1-\mathrm{C} 2 \pi\end{gathered} HO − C 3 σ C 1 − C 2 π
断裂的键
C 2 − C 3 π C 1 − O π \begin{aligned}& \mathrm{C} 2-\mathrm{C} 3 \pi \\& \mathrm{C} 1-\mathrm{O} \pi\end{aligned} C 2 − C 3 π C 1 − O π
18. 绘制反应机理弯箭头的系统步骤
本节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方法,指导如何在给定反应物和产物的情况下,正确地绘制出描述该反应机理的弯箭头。
方法论 :这是一个逆向工程的过程,通过对比反应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,来推断电子是如何移动的。
具体步骤详解 :
原子对应 :首先,仔细观察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,将产物中的每一个原子与它在反应物中的来源对应起来。给原子编号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,可以帮助清晰地追踪每个原子的去向。
键的变化分析 :
识别形成的键 :比较产物和反应物,找出产物中有而反应物中没有的键。在示例中,新形成了 H O − C 3 HO-C3 H O − C 3 σ \sigma σ 键 和 C 1 − C 2 C1-C2 C 1 − C 2 π \pi π 键。
识别断裂的键 :找出反应物中有而产物中没有的键。在示例中,断裂了 C 2 − C 3 C2-C3 C 2 − C 3 π \pi π 键 和 C 1 − O C1-O C 1 − O π \pi π 键。
绘制弯箭头 :现在,根据键的变化来画箭头,让电子的流动能够合理解释这些变化。
为了形成 H O − C 3 HO-C3 H O − C 3 键,必然是 H O − HO^- H O − 上的孤对电子攻击了 C 3 C3 C 3 。所以画出第一个箭头。
H O − HO^- H O − 攻击 C 3 C3 C 3 后,若没有其他电子移动,C 3 C3 C 3 周围将有5个键(超过八隅体)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C 2 − C 3 C2-C3 C 2 − C 3 的 π \pi π 键必须断裂。这对电子移动到 C 1 C1 C 1 和 C 2 C2 C 2 之间,形成了新的 C 1 − C 2 C1-C2 C 1 − C 2 π \pi π 键。所以画出第二个箭头。
当 C 1 − C 2 C1-C2 C 1 − C 2 之间形成 π \pi π 键后, C 1 C1 C 1 周围将有5个键(超过八隅体)。因此,C 1 = O C1=O C 1 = O 双键中的 π \pi π 键必须断裂。这对电子移动到氧原子上,成为一对孤对电子。所以画出第三个箭头。
补充细节 :在完成箭头绘制后,检查并补全所有相关的孤对电子和形式电荷,确保反应前后电荷守恒,并且所有结构都符合路易斯结构规则。
示例反应类型 :这个反应是共轭加成 (或称为迈克尔加成 )的一个典型例子,其中亲核试剂(O H − OH^- O H − )攻击了 α , β \alpha,\beta α , β -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 β \beta β -碳(C3)。
12 弯箭头的标注
a 从这里开始,因为 O H − \mathrm{OH}^{-} OH − 带有电荷charge,我们需要形成 O-C 键bond。
b 为了保持 C3 上的八隅体octet并形成 C1C2 π \pi π 键。
c 为了保持 C1 上的八隅体并将电荷放在 O 上。
19. 弯箭头绘制的逻辑解释
这一部分对上一节绘制的三个弯箭头,提供了详细的逻辑依据,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画以及每一步的化学意义。
箭头 a 的逻辑 (起始步骤) :
解释 :反应的起始点是亲核试剂(O H − OH^- O H − )对亲电试剂(α , β \alpha,\beta α , β -不饱和羰基化合物)的进攻。O H − OH^- O H − 是电子最丰富的物种(带负电荷,有孤对电子),因此它是电子的起始源 。它会攻击分子中缺电子的位点。在这个共轭体系中,C3和C1都是亲电位点,但攻击C3会引发一系列共轭电子移动,是此反应的典型路径。因此,箭头从 O H − OH^- O H − 的孤对电子出发,指向C3,表示形成新的 O − C O-C O − C 键。
箭头 b 的逻辑 (中间步骤) :
解释 :这是对初始进攻的响应 。当新的 O − C 3 O-C3 O − C 3 键形成时,C3原子面临违反八隅体规则的风险。为了维持C3的八隅体,必须有一个键断裂。与断裂 σ \sigma σ 键相比,断裂能量较低的 π \pi π 键更为有利。因此,C 2 − C 3 C2-C3 C 2 − C 3 的 π \pi π 电子对被“推”走,移动到 C 1 − C 2 C1-C2 C 1 − C 2 之间,形成一个新的 π \pi π 键。这一步是共轭体系传递电子效应的体现。
箭头 c 的逻辑 (终止步骤) :
解释 :这是电子流动的最终步骤 。当 C 1 − C 2 C1-C2 C 1 − C 2 之间形成新的 π \pi π 键时,C1原子(羰基碳)又面临违反八隅体规则的风险。为了维持C1的八隅体,羰基(C = O C=O C = O )中能量较高的 π \pi π 键断裂。这对电子被推到电负性最强的氧原子上,成为一对孤对电子。这样做有两个好处:1) 解决了C1的八隅体问题;2) 将反应产生的负电荷安置在最能稳定它的氧原子上,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烯醇负离子中间体。
13 弯箭头,1924
20. 弯箭头的历史渊源
这一部分通过一张历史图片,简要提及了弯箭头这一重要化学符号的起源。
历史背景 :图片展示的是早期化学文献中对手写弯箭头的使用。弯箭头作为一种表示电子移动的符号,彻底改变了有机化学家思考和描述化学反应的方式。它使得反应机理的讨论从纯粹的经验描述,转向了基于电子理论的、可预测的逻辑框架。
主要贡献者 :在20世纪20年代,英国化学家罗伯特·鲁宾逊 (Robert Robinson) 和阿瑟·拉普沃斯 (Arthur Lapworth) 是发展和推广使用弯箭头来描述反应机理的先驱。他们的工作为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。
意义 :这张1924年的图例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始,即化学家开始能够“看见”电子在分子转化过程中的动态行为。从那时起,弯箭头就成为了全世界化学家通用的、不可或缺的语言。